“夸张效应”—吸引顾客的眼球

“夸张”式的促销,顾名思义,就是以一种比较离谱的、过分的方式来提高商品的销售。这种方式是为了让顾客在这种“夸张”的做法中真正了解商品,最终购买商品。

当然,要想让更多的顾客了解到自己的夸张做法,最好的办法就是和媒体合作。通过媒体的力量让更多的顾客在店铺夸张式的做法中了解商品,并且前来购买商品。

实战案例

某品牌的手表上市之初并没有受到顾客的关注,而经营此品牌手表的店铺则面临倒闭的危险。为了能让自己的店铺起死回生,此店铺的经理对一些顾客进行了随机调查,他想知道为什么顾客对于手表不感兴趣。 继续阅读 “夸张效应”—吸引顾客的眼球

对比效应—让顾客看到实际效果

对比的目的就是要让顾客看到实实在在的效果,而当顾客看到这种效果之后就会认定你这个店铺,认定你的服务。这就是所谓的对比效应。

很多顾客之所以对一些店铺不认可,就是因为他们并没有看到店铺的服务能给自己带来多大的变化,所以他们就觉得选择这些店铺没有必要,或者觉得这些店铺不可信任。这是很多店铺在营销过程中都遇到过的问题。如何解决这些问题?最好的办法莫过于让顾客真正看到服务前和服务后的差别,自己进行对比。其实这就是对比效应的本质。

实战案例

地处某市繁华地带的“新时代洗车店”是一家普通的洗车店,在其他同行苦于没有顾客光临的时候,这家店铺却经常顾客盈门,不仅有很多固定的顾客,还有一些新来的顾客:无论是什么类型的顾客,对这家店铺时先车服务都表示了肯定。难道这家洗车店铺真的比自己的同行洗得干净或者对顾客有什么特别的优惠吗? 继续阅读 对比效应—让顾客看到实际效果

点名效应—让顾客关注自己的品牌

所谓.点名效应,其实就是一种独特的媒体广告。我们常见的媒体广告都有“自卖自夸”的嫌疑,顾客很难相信,但是如果这些广告是通过顾客的口说出来的,那么效果会不会好一些呢?答案是肯定的。

因此,店铺营销者就利用一些公共场合,让一些顾客以一种无意中说出某个店铺名字的方式来对自己的店铺进行“点名”。这种广告效应是非常巨大的,而店铺营销者从甲获取的利润同样也是巨大的。

实战案例

维多利亚酒店是一家新开的宾馆。和所有新开业的店铺一样,宾馆面临着品牌不够响亮的难题。按照通常的做法,应该在报刊、电台、电视台做广告等。可是这笔费用是十分昂贵的,宾馆根本没有这个实力来做这个事情。那么该如何才能打响自己的品牌呢?宾馆的老板布鲁斯决定另辟蹊径,用另外一种方式来达到自己的目的。 继续阅读 点名效应—让顾客关注自己的品牌

暗示效应—让顾客自以为是

暗示,顾名思义,不是明白地告诉对方,是一种隐性的表述。当然,这种表述的内容可以是真实的,也可以是虚假的。当暗示的内容是虚假的,那么对方就会根据你的暗示而自以为是地认为是真的,并自己的判断来决定自己的行动。

这就是很多店铺营梢者在举办促销活动时所使用的一种技巧。他们不明说,不解释,让顾客自己去猜想和联想户至于怎么想,店铺营梢者并不管,反正他们的目的非常明确,就是将顾客的思想带入到“自以为是”的模式当中。而当顾客在自以为是地联想时,正是店铺营销者挣大钱之时。

实战案例

美国阿拉斯加州有一家官员饭店一直受到顾客的青睐。所谓官员饭店并不是专门为当官的人开的饭店,而是在这家饭店的周围墙壁上挂着很多官员的照片,包括总统、州长在内的10 多张照片为这家店铺赢得了红火的生意和不错的经济效益。 继续阅读 暗示效应—让顾客自以为是

现场效应—在现场为自己做广告

顾客选购商品,最低的要求无非就是货真价实。可是现在市场上难免出现一些假胃伪劣商品,使得消费者很难对一些商品产生信任之感,特别是那些只能看得见,却摸不着的商品,更是如此。根据顾客的这个购物心理,一些店铺则推出了“现场效应”的促销方案,即在现场进行商品加工,让顾客看到实实在在的加工过程,让顾客放心,也为店铺做广告。

通过现场观看,顾客不仅对店铺的商品产生了信任,也对店铺本身产生了信任,这是一举两得的事情,所以很多店铺都经常使用这个促销方案。

实战案例

世纪90 年代初,是羽绒类产品比较滞销的一段时期。原因很简单,顾客对这些产品失去了信任,顾客都觉得羽绒类产品里面其实根本没有羽绒,都是骗人的玩意儿。因此,在一段时间里,这种“心理导向”冲击了羽绒产品的市场,即便是素以展销世界名牌著称的上海第一百货商场也不例外。 继续阅读 现场效应—在现场为自己做广告